养心护阳 平安度夏
随着时序、节气的交替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了立夏节气,即夏季的开始。那么,立夏之后我们养生该注意些什么?如何才能平安度夏呢?
夏日护阳有四个理由
众所周知,夏日养生的要义在于养心阳,护脾阳,促养长,静心境。那么心与夏有何对应关心?为什么在万物生长繁茂、夏日炎炎、高温难熬、阳气浮越之季,还着重强调应养心阳、护脾阳?笔者认为,其因有四。
1.在我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中,夏季在木、火、土、金、水五行中应“火”之义;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中的“心”,在五行对应中亦属“火”,且容易受天干、地支、五季、五方、五气、五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夏季从立夏起,气温日趋升高,大多在30℃以上,6~7月甚至出现37℃以上的持续高温,大暑至立秋期间尚可出现40℃以上的极高气温。夏季人体的汗液排泄量大,既可损耗心阴,又可损伤心阳。在中医学中有“汗为心液”之说,心阴、心阳损耗,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高温、湿热可引发中暑,更可损伤心阳。现代研究亦证实,夏日高温可使人体生理功能减退,心脏供血不足,或引起代谢、内分泌、体温调节等系统功能失调,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变生多种疾病。
3.炎热的夏季,可因热伤气阴,口渴、烦闷,而人们多喜冷饮解渴、贪凉避暑,易造成脾胃阳气的损伤。按照古历法,我们的祖先把夏季的最后18天划为长夏季,在五行中应“土”之义,主湿,与人体五脏中的脾相对应,而脾恶湿喜燥,易被湿热所蕴、寒湿所困或暑湿所伤,导致脾胃阳气不振,消化、吸收不利。
4.历书和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均提出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阴阳转化理论。所谓“至”即至高点,冬至日是全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和阴寒最重的一天,也是阴极阳生之际;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其后则白昼会慢慢缩短,黑夜会逐渐变长,此时阳气虽达到极盛,但阴气也开始缓慢生长,阳气逐渐有所收敛,即泰极否来、阳生阴长、阴生阳长。但人体的阳气若天与日,在阳气极盛且浮越在外之时,也是阴液极易受到灼热损伤及阴寒滋生或侵袭之时,养护具有主神明之功的“心”和具有运化输布之能的脾胃阳气,就自然显得尤为重要了。
养心护阳有三个要点
从养生角度讲,如何才能达到养心护阳和平安度夏之目的呢?笔者亦认为有如下几点。
1.平心静气,“少安毋躁”,顺其自然。
夏日更需有一个宁静的心境,不要因炎热、湿重而苦恼、烦闷,扰动了自己的心神。古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民间俗语亦有“心静自然凉”、“心静少烦闷”之说,故应特别重视心神的调养,戒躁戒怒,乐观阔达,神清气和。
2.调整起居作息,重视饮食调节。
为顺应四时之变化,应适当晚睡早起,在中午阳气特别旺盛之时尽量睡卧休息1小时,以养足心气,助解疲劳。居室宜清凉,但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调置过低,应保持在26℃~28℃,以免造成室内室外温差过大,使人体不相适应。
在饮食方面应注意节制。因为夏季属火又多湿,暑热、暑湿之邪均易伤人,在饮食选择时可依“苦可养心”“苦可燥湿”之说,适当多吃苦瓜等带苦味的食物,或甘淡利湿的冬瓜、蕹菜、黄瓜、茄子、四季豆、豆角、赤小豆之类,或丝瓜、西瓜、绿豆等性质偏凉的食物。夏日纳凉饮冷较多,需要顾护、扶持脾胃阳气,也可适当进食生姜、葱、蒜等温散寒湿、鼓舞阳气、促进脾胃运化的食物;尚可借助薏苡仁、茯苓、山药、扁豆等药食两用之物以健胃渗湿、和中养胃,或以藿香、佩兰化湿醒脾,或少量饮用凉茶而消暑,或以麦冬、参须、荷叶等清暑益气、生津止渴、养阴清热、益阴扶阳之药煎水饮之。夏季饮食切忌油腻厚味,或过食补火助阳的食物。
3.既要清静、清凉避暑,也要适度运动
不要整天把自己关在空调房内,也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作业或活动,尤其要避免在中午12时至下午3时炽热的阳光下活动。但是,必要的户外运动尚应坚持,在早、晚气温稍低、空气较清爽的时段内仍应安排一些适宜活动,活动的环境应较幽静,尽量使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保持一种平衡和适应状态。
以上各点,有的可能是“老生常谈”,或前人早已提及,但在每年和各人的生活实践中均有一定新义和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