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急救事件 信息公开 急救站工作 在线视频 急救人员园地 专题专栏
欢迎光临 德州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 网站! 现在时间是:
急救站工作 您当前位置:德州市120 >> 急救站工作 >> 浏览文章

禹城市人民医院急救站成长

初期的120急救车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实在是太简陋了,回想起来,最能代表它的就是两个字“简单”。

当时的120急救车的外观通体是白色,在车身的两侧喷写红色的“急救120”,车头则是熠熠生辉的“急救”两个大字。车顶上镶嵌长方形蓝色警灯,在黑色的长夜里就像一把锋利的长剑,斩断讨厌的病魔;而奔跑起来清脆的乌拉乌拉的嘶鸣声,就像威严的勇士对病魔发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呐喊。

禹城市人民医院急救站:成长二

120急救车外观简洁,内里更是简约,担架由一块帆布穿起两根铁管组成,患者躺上去,架起来就像两个人抬轿子一样就能轻松完成。

说起药箱,生活在六、七十年代人的对赤脚医生出诊用的药箱还是比较深刻的。长方形紫红色箱的体镶嵌一个白色的十字,两侧是宽宽的背带,可以肩背也可以手提,里面木质的隔断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一些急救的口服药,下层则是像副肾素,可拉明、洛贝林、阿托品等一类安瓿药。我们属于是九十年代的车,六十年代的装备。由于当时护理人员未跟车,输液受限,只能准备一些简单的注射类药品,用于急救。

接下来就是医患联络的纽带—通讯设备了,当时电话还没有家家普及,每个村在大队办公室或大队书记家里安装一部公用电话,如果有外部来电,打电话者说明要找的人,大队电话专管员或书记就会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喊:某某同志,请到部接电话,如果村里有病人,患者家属就会跑到村部打电话向我们求助。我们科室也只有一部只能打入不能打出的医院内部互相联系的老式话机。当时科里没有设置专职接警员,当班人员听见电话铃声,立马跑过去,接听并做好记录,通知大夫和司机出车。由于车上没有任何通讯设备,急救车开出医院相当于与医院失去了联系。无论是路上救治患者,还是路况出现任何难于预料的状况,只能靠急救车上的大夫、司机独立完成、克服困难。

禹城市人民医院急救站:成长二

时间久了,司机成了大夫的助理,大夫成了半个修车师傅。很多年过去了,当年出过车的大夫、司机提起出诊的往事还是心有余悸。夏天的雨,冬天的雪,高低不平的疙瘩路和冉冉升起的烟雾,虽然在文艺作品里是美好浪漫的象征,但在出诊人的印象里,那常常是夏天雨多路滑轮打滚,冬天滴水成冰轮跑偏,夜遇雨雪坑洼地,更怕秋冬雾罩天。

急救120成立之初真是困难重重。记得秋天的一个大雨夜,大约凌晨1点左右,来凤崔庄一孕妇临产,来回大约30公里的路程,第二天的上午10点多才回到科室。出诊一夜回来的刘大夫(女)叙述出诊的过程几次哽咽:“急救车行至梁家时因天黑路滑,车在半路抛锚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司机蔡师傅给出了两个选择,一是刘大夫在车上看车,由蔡师傅去村里找村民帮忙拉车,二是蔡师傅看车,刘大夫去村里找人,刘大夫听着外面哗哗的大雨唰唰地打在玉米叶上,心揪得更紧了,泪水夺眶而出。”无论哪个方法,她都不敢选择,无奈两个人只能困守一夜,寒冷、饥饿、对患者的担心,……直到天亮雨停了,早起的村民扛着铁锨、锄头到玉米地里放水,才把急救车出来。

急救的历程中,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但是急诊人一如既往地在这条路上砥砺前行,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它的悲、欢、喜、痛。有一首歌唱的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未完持续!

上一篇:禹城市人民医院急救站:急救120的成长

下一篇:禹城市人民医院急救站:磕磕绊绊中历练成长

 

版权所有:德州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 技术支持:德州亿企网络
鲁ICP备18047897号

鲁公网安备 37149202000634号